让知识回家
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
图片
【传统文化】清水衙门,自嘲自讽:这六副楹联让人笑得肚子疼! 在那不染尘埃的古代清水衙门里,竟藏着几分难得的幽默与自嘲。 学愽官署的门楣之下,六副楹联飘荡在历史的记忆,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与淡然态度,让人初读捧腹,再品则回味无穷。 它们是文字的妙笔生花,更是官场清流自我调侃的智慧火花,一读之下,定能让您忍俊不禁,笑得前俯后仰。图片
01.清代李时庵教授题校官大堂联 上联:扫雪呼童,莫认今朝点卯; 下联:轰雷请客,须知昨日逢丁。 扫雪呼童:一个冬日清晨,学官为了清理门前的积雪,呼唤童子来帮忙。虽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,隐含的却是工作背后的清苦和勤劳。 莫认今朝点卯:点卯是古代官府检查官员出勤情况,通常在清晨五点到七点进行。“莫认”表达对点卯的无奈和讽刺,明写不要因为扫雪而耽误点卯,实写内心的反感。 轰雷请客:夸张的“轰雷”形容某种特殊重大事件。在这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氛围的烘托,与“请客”形成鲜明对比,给人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。 须知昨日逢丁:逢丁是古代一种祭祀习俗,通常在逢丁日举行。昨天是逢丁日,是今天请客最好的理由。这种自嘲和讽刺,暗示即使生活清苦,也要找些理由来请客。 这副对联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对比手法,展现了古代学官在清苦生活中的自嘲与乐观。扫雪和点卯的对比,轰雷和逢丁的夸张,都充满了幽默感,让人会心一笑。 02.清代傅芝堂学博题署联 上联:百无一事可言教; 下联:十有九分不像官。 百无一事:夸张地表达了作为教谕等学官的清闲与无所事事。在古代,虽然学官名义上负责教育、教化等事务,但实际上因为资源匮乏、地位低下等原因而难以有所作为。 可言教:可以谈论或传授的教育内容。上联通过“百无一事”与“可言教”的对比,暗示了学官们虽然身负教育之责,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可以传授给学生。 十有九分:这里同样运用夸张手法,表示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总是如此。 不像官:不像人们所放认为那样有权有势、威风凛凛。学官们虽然名义上是官员,但他们位卑禄薄、缺乏实权,甚至在生活中也常常感到无奈和沮丧。 这副对联通过自嘲与讽刺的手法,揭示了古代学官们的尴尬处境和无奈心情,反映了他们的个人遭遇和当时社会的弊端,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。 03.清代屠筱园教授题署联 上联:教无可教偏称教; 下联:官不似官却是官。 教无可教:表达教学上的无奈或困境。可能是教师面临的种种限制,如资源匮乏、学生基础差等,使得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。 偏称教: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,但教师仍然被赋予了“教”的称号和职责。“偏”字既带有一种勉强、不得已的意味,也透露出教师对于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坚持。 官不似官:与“教无可教”相呼应,“官不似官”也表达身份与实际的不符。古代的学官们缺乏官员应有的权力、地位或待遇。 却是官:尽管在诸多方面与人们心目中的官员形象相去甚远,但学官仍然被正式认定为官员。“却是”二字既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,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坚定确认。 这副对联通过自嘲的方式,展现了屠筱园教授作为学官在教学和身份认同上的复杂心境:无奈与坚持,学官身份上的尴尬与自我认同,在自嘲中又透露出自觉和尊严。 04.清代陆定圃教授题署联 上联:近圣人居大门径; 下联:享闲官福小神仙。 近圣人居:“圣人”即儒家所尊崇的圣贤。“近圣人居”意味居住在圣贤的附近,或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和影响。表达对圣贤的敬仰,暗示所处环境或身份与圣贤有所关联。 大门径:接近圣贤思想或境界的捷径或重要途径。表达作者自认为能够接近圣贤思想、接受高尚教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。 享闲官福:“闲官”指官职清闲、事务不多。“享闲官福”是指作为这样的官员,能够享受到清闲自在的生活和官员身份带来的各种福利和优待。 小神仙:指过着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、无忧无虑的生活。享受闲官之福,如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,这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形象描绘和自我调侃。 整副对联既体现了作者对于圣贤思想的敬仰和追求,也展现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满足和享受,还蕴含着一种淡泊名利、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。 05.清代沈秋河司训题署联 上联:读书人惟这重衙门,可以无妨出入; 下联:做官的当此种职分,也要有些作为。 读书人:指那些致力于学问、追求知识的人。 惟这重衙门:“重衙门”指官府、学府等地方,是读书人学习、交流和展示才华的重要场所。“重”字暗示了这些场所的庄重和重要性。 可以无妨出入:读书人在这些地方可以自由地进出,不受限制和阻碍。这既体现了读书人在社会上的尊崇地位,也强调了知识传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。 做官的:指担任官职、负责管理社会事务的人。自古至今,做官被视为一种荣耀和责任并重的职业。 当此种职分:强调做官者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。他们被赋予了管理国家、服务人民的权力,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。 也要有些作为:这是对做官者的一种期许和要求。它要求做官者不仅要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,还要有所创新、有所贡献,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、促发展。 这副对联对比读书人和做官者的不同角色和责任,风骨棱然,读之令人起敬,展现了沈秋河司训对于社会公正、知识传播和官员职责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。 06.清代某君司铎茶江题学署大门联 上联:有教无类,教亦多术矣; 下联:以文会友,文不在兹乎。 有教无类: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意指教育不应有类别之分,即不论贫富贵贱、智愚善恶,都应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,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。 教亦多术:“术”即方法、手段或技巧。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,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需求,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。 以文会友:出自《论语·颜渊》,指通过文学、学问等活动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强调的是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,以及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增进友谊。 文不在兹乎:真正的学问并不仅在于外在的形式或载体,而在于人的内心修养和品德;还隐含自我反思和谦虚的态度,即我们是否真正领悟和掌握了所学的文化知识。 这副对联通过集合《四书》中的成语,表达了对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,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关注,也展现了作者对文化、学问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。 这些对联,以简练而深邃的笔触,勾勒出了古代学官独有的精神风貌。在自嘲与调侃之间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音,感受到那份超脱于世俗名利之外的淡然与从容。 他们以笔为剑,笑对人生,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戏谑,更是对仕途坎坷、教育艰辛的深刻反思与自我慰藉。在自嘲的笑声背后,是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,是对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的朴素愿望。 (来源:经典阅读进行时)图片
—The end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